劳动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关系、劳动关系日益市场化、多样化和复杂化,职工的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权益受到侵犯的现象屡有发生。常见的劳动关系有哪些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正是该专业的研究范畴。劳动关系专业知识涉及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四大学科的内容。学习过程中需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有关劳动关系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并通过劳动关系工作实践和研究把握劳工政策的价值取向。简单来讲,就是对于劳动关系问题能从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角度思考和解决,对于法律死角有定的价值判断。另外,该专业还需掌握劳动关系方面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国内外劳动关系的发展动态。除上述要求之外,本专业学生还应具备两方面的能力:第一,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能力;第二, 独立从事劳动关系协调处理的能力,兼备理论基础与实务能力。
劳动关系专业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用性和社会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需要重点掌握相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具备实际解决劳资纠纷的能力。因此对于学生的记忆力、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由于该专业学习内容广泛,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后,学生最好能结合相关第二专业学习,如法学,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等。因为劳动关系专业与劳动合同法、劳动保障法极其相关,同时学一些工资集体谈判、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劳动政策、劳动心理学、社会保障概论、职工民主管理以及人力资源方面的课程,对于学生未来就业更有利。另外,要重视实习经验。同学们在读期间可以应聘一些公司的管理培训生、仲裁机构实习生等职位,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开阔视野、丰富经验的作用,还能对学习产生促进作用。
“劳动关系学”主要研究劳动关系理论、制度和历史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劳动经济学”主要研究劳动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劳动法学”主要学习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劳工政策”主要学习由国家向劳动者提供制度化的权益保障和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国际劳动标准”主要学习国际劳工组织处理全球范围劳工事务的各种原则、规范和标准,是以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劳工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学习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社会保障学”主要研究社会保障的基本制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方法和实务等内容。“薪酬管理”主要学习在组织发展战略指导下,员工薪酬支付原则、薪酬策略、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构成的确定、分配和调整的动态管理过程。“劳动争议处理”主要研究劳动合同、工伤、劳动者保护、劳动报酬、劳动人事管理、劳动保险及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的知识。“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主要研究中国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的运行以及劳动关系矛盾处理等方面。“劳动社会学”主要研究劳动者及其行为、劳动关系、劳动组织、劳动制度和劳动社会过程,以揭示劳动社会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工会与集体谈判”主要学习劳方集体性地透过工会与资方谈判雇佣条件,而资方必须参予,且谈判结果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知识。“发展与就业”主要学习关于我国就业问题的理论、实践、政策和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等知识。 相近专业信用管理、公安管理学、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产品质量工程、项目管理、商品学、特许经营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电子商务及法律、商务策划管理、高等教育管理、公共政策学、公共管理、国防教育与管理、航运管理、公共安全管理、体育产业管理、食品经济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海关管理、公共关系学、物流管理、采购管理、标准化工程、电子商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山东工商学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劳动关系是特设专业,开设本专业的院校数量有限,以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例。中国人民大学的劳动关系硕士点是国内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第一个劳动关系硕士点,承担了一系列国内外重大科研项目,主要包括国务院法制办委托课题“劳动合同法立法研究”,国家“十五”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势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劳动合同法背景下雇主用工需求研究”、“《劳动合同法》与企业劳动关系的行业比较研究”、美国福特基金会课题“劳工权利的法律援助”和“当代中国劳工和劳工政策研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课题“劳动关系协调三方机制研究”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以研究劳动关系及工会理论为特色的高校。该校的劳动关系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特色专业建设点,其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除报考本专业以外,学生也可以选择相近的劳动法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
本专业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1.政府机构、工会组织 该领域的公务员工作压力小,待遇好,但是考试竞争激烈,就业难度较大。2.就业服务机构 由于现在失业率较高,很多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很多就业服务机构逐渐成立。学生可以在这些就业服务机构里从事咨询、辅导、培训人员的工作,工作较轻松,待遇也不错,但是晋升空间不大。3.事业单位 本专业毕业生可以选择企事业单位的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等岗位,或者进入企事业工会从事相关工作。相较于政府机构来说,竞争压力较小,但往往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4.司法机构 热爱法律或者对法律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进入司法机构做劳动执法监察员、劳动争议仲裁员或劳动司法机构的其他工作人员。5.企业公司 目前有很多领域的管理顾问公司、咨询公司、民办非企业机构等需要可以从事研究、认证、监察、培训、咨询的人员,学生也可以选择从事该领域的工作。6.街道及社区劳动与社会保障机构工作人员。7.进入国内各大高校从事劳动关系方面的教学或教学管理工作。
目前全国开设劳动关系专业的高校还很少,在较长时间内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而随着人们使用法律维护权利的意识增强,劳动问题和劳动争议的日益增多,政府、企业和事业单位对于劳动关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愈益迫切,故对劳动关系专业人才的需求大而稳定。本专业有一部分毕业生进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和大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关系管理的相关工作,一些佼佼者己走上政府部门的领导岗位和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岗位,工作业绩和工作表现都非常突出,待遇也很好。但就本专业的绝大多数毕业生而言,对口就业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就业岗位竞争压力过大。如执法监察员、劳动争议仲裁员或劳动司法机构的相关工作岗位,不仅适合劳动关系专业的毕业生,还吸引了一批法学相关专业的人才与之竞争;而想要从事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相关工作又必须要跟人力资源专业、社会公共关系专业的人才一较高下。其次,因对口工作岗位有限,毕业生又受工作经验限制,往往需要从基础做起,如一些就业指导机构的咨询、培训工作,或者街道或社区工作人员,工作比较琐碎、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