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东风路5号
招生办电话
介绍:郑州轻工业学院经国务院批准创建于1977年,原隶属国家轻工业部,1998年转为中央和河南省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理、文、经、管、法、教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学校地理位置优越,校园环境优美,建筑错落有致,办学条件优良,是河南省文明学校。学校设有计算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网络中心、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体育场、体育馆、标准游泳池等良好的体育设施;图书馆馆藏图书资料169万余册,现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人大报刊资料数据库、万文数据库、SCOPUS数据库、Elsevier SDOL电子期刊数据库等27个数据库,并配备有电子阅览、语音听力等现代化设备;高速宽带信息网便捷地连通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教工宿舍等校园的每一角落。学校是“河南省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示范工程单位”。学校现设有艺术设计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政法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软件学院等11个二级学院,设有外语系、技术物理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体育系、艺术教育中心等5个教学系(中心)。学校现有50个本科专业,46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拥有工程硕士、艺术硕士、工商管理硕士3个授权类别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6个。目前,学校有研究生、本科生等各类在校生20000余名;现有专任教师980人,其中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省级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特聘教授岗位8个,有5个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和1个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省管优秀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等高层次人才100余人。近年来,学校以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目前,学校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8门省级精品课程、3个省级教学团队,2005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狠抓教学质量的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先后加强、拓宽了电机与电器、应用化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食品科学等学科的建设,其中电机与电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食品科学、应用化学等22个学科为河南省省级重点学科。学校设有河南省生物工程中心、河南省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中心、河南省高校生产力促进中心、郑州市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0多个科研机构,加入了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近年来,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1000余项,其中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50余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7项。自然科学研究论文被SCI、EI、ISTP收录的数量达5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400余部。香精香料研究、模糊控制技术研究、电镀不锈钢的应用研究等项目,在实现产业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长年为红塔集团、海尔集团、美的集团、神马集团等著名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学校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相协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科学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主辅修制、导师制等,加强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毕业生面向全国择业,多年来就业率均超过95%。建校以来,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输送了6万余名高素质人才,他们中有成绩斐然的专家学者,有政绩卓著的党政工作者,也有卓有建树的企业家。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近年来,被授予“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河南省高校‘五好’党组织”、“全国高校军训先进单位” “郑州市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两度被评为“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学校在利用国际和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方面走在河南高校的前列。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加拿大等国10余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经常选派专家、学者赴国外讲学、深造、考察,并聘请外籍专家来校任教、进行学术交流。学校设有河南省唯一的雅思考试中心,并被英国驻华使馆誉为“中国最好的考点之一”。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学校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把握国家振兴轻工业发展的机遇,围绕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向工业强省迈进的目标,进一步强化特色和优势,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切实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特色鲜明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生信息:目前,学校有研究生、本科生等各类在校生20000余名专业信息:实验室:教师信息:现有专任教师980人,其中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省级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特聘教授岗位8个,有5个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和1个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省管优秀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等高层次人才100余人。著名教师信息:沈绪榜,中国航天集团第九研究院771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航天工业部骊山微电子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宇航学会第一届理事。沈院士长期从事航天计算机及其国产芯片的设计研制工作,并做出了重大贡献。1965年,他设计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国产双极小规模集成电路航天制导计算机,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国产PMOS中规模集成电路航天制导计算机,设计了基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两种箭载数字计算机,提出了多重积分误差校正新方法、箭载计算机新体系结构与箭载系统测试新方案,为解决箭载计算机小型化难题做出了突出贡献;1977年研制了大规模集成电路16位嵌入式微计算机,推动了NMOS技术在我国的发展;80年代初研制四种数字信号处理芯片;90 年后期从事 MPP 嵌入式计算机的设计与研制工作。1995年研制定点32位RISC微处理芯片;为了超小型化,近年开始研究MPP嵌入式计算机与系统测试新方法,并研制3.2亿次MPP微处理元芯片与浮点32位RISC微处理器芯片及其计算机等。参加了我国大型系列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参加并领导我国运载火箭计算机的总体逻辑设计,其成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著有《微型计算机》《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 RSIC 及编译技术》等著作。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经福谦,中国凝聚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祖籍江苏淮阴。1929年6月7日出生于江苏南京。1952年9月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后到长春地质学院任教。1960年7月到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 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6年,他亲自担任上海国棉25厂主车间的控制爆破拆除的技术领导,这是当时在闹市区进行的一次大面积控制爆破,爆破效果得到了国内专家和外界的一致好评。他曾为几个较大规模的控制爆破设计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做出了成功的技术决策。1987年当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后称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 在核武器研究领域,提出了内爆实验中关于“严重稀疏范围”和“信号通道绝对保护”的重要概念;研究更深层次的内爆动力学全过程中,他与人合作提出“绝对保护”和“相对保护”两个方案,后经实验,“绝对保护”方案获得了成功,并且一直沿用至今;指导测定了特殊材料的高压状态方程;在冲击波极端条件下物质性态研究中,解决了地下核爆中测量超高压状态方程的关键技术;领导发展了我国气体炮加载的系列技术,组建了“冲击波物理与爆轰物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除了科学研究之外,经福谦还是教学和培养人才的热心人。在他担任西南流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时,就积极申办培养研究生事宜。他是北京理工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军械工程学院的兼职教授,西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成都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所)两名所长之一。他以谆谆教诲的热情和严谨治学的精神深得年轻科技人员的尊敬。提出了加强基础研究工作的建议,为青年科技人员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共指导研究生(并获得学位)博士16名,硕士5名。为国防科研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兼职经福谦是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四、五届理事,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第二届副主任、第三届主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会第三届理事,第四届、第五届常务理事,高压物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和第二届主任,他是《力学学报》、《爆炸与冲击》的编委,《高压物理学报》的常务副主编。 科研情况中国实验内爆动力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经福谦于1961年开始参与组织并亲自参加中国实验内爆动力学领域的研究工作。这个研究集体主要研究炸药驱动内爆系统的设计技术。 对中国冲击波极端条件下物质性态的研究作出了贡献。经福谦负责领导并亲自参加了中国利用地下核爆炸条件的超高压物态方程的实验研究工作,解决了几太帕压力下物态方程数据测量的关键技术。 经福谦院士是我国高压凝聚态物理和内爆动力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提出的严重稀疏范围模型扩大了半球模型研究能力和应用范围,在超半球模型实验中提出的“绝对保护”方案,加速了我国氢弹实验的进程。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70多篇,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级、部级科技成果奖,其中包括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 论文著作代表性著作:《动高压原理与技术》。1986年,以他为主要作者的《实验物态方程导引》一书出版,该书全面总结了用动高压方法测量高压物态方程的物理基础、测量方法和技术、以及数据处理方法和技术等。 代表性论文: Mo-Ti体系合金的液相烧结与组织结构 2000年以来发表的文章被SCI收录38篇。 获奖情况由于他在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4年 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专家,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1993年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八届人民代表。曾获全国科技大会奖,著有《实验物态方程导引》。 由于他在内爆动力学和冲击波极端条件下物质性态研究领域中所取得的成果,1982年“聚合爆轰人工热核反应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以王淦昌院士为首的10名主要研究者中,经福谦名列第七。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70多篇,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科学大会奖和科技进步奖。张明高 男,汉族,1937年出生,湖北省京山县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1981-1983年留学英国卢塞副阿普尔顿研究所,现为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第九届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员、中国通信学会会士、兼任ITU-R(国际电联无线电通信)电波传播研究组中国对口组组长、中国电子学会电波传播学会名誉主任委员、河南省通信学会名誉理事长以及多个高校的双聘院士和兼职教授。 张明高院士长期致力于地面和空间无线通信及频谱管理等领域的电波预测技术研究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先后支持完成十几项重大科研项目和国防重点工程。对信息与电子工程系统中关键的电波技术有独到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造性成果,特别是改进和发展了五项国际电联建议书中的关键技术模式,提出了全球适用的对流层散射传输损耗统计预算方法,1990年被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采纳,取代了美国NBS方法和法国方法,1992年形成CCIR P.617-1建议,成功地应用于国内外的对流层散射电路的评估之中,效果良好,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随后于1995年又被编入ITU-R的地面电波传播手册。主持研究确定了一套适于中国及邻近地区卫星通信系统规划与设计的电波预测方法,在卫星移动通信方面提出的海面反射衰减预测方法,形成了ITU-R P.680-3建议取代了仅适于1-2GHz的日本方法;电离层闪烁长期统计预测方法形成了ITU-R P.531-5建议,这些理论成果为我国有关卫星和飞船的通信系统的论证和设计提供了电波传播方面的科学依据,获2001年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在地面无线电业务电波预测方法研究中,对Hata模式的改进使适用距离从20km扩展到100km,此成果已纳入ITU-R P.529-2建议之中;有关大气衰减的简易预测改进方法被纳入ITU-R P.676-3建议,取代了英国方法。先后七次获国家级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获光华科技奖、青岛市科技功勋奖和全国电子行业十大科技成果称号。
高考报考
高考报考描述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描述内容
个性化辅导
个性化辅导描述内容
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描述内容
出国留学
出国留学描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