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技大学
当前位置:河北科技大学 > 院校主页
院校分数线

河北  

年份 招生批次 最高分 最低分 录取数
2015 -- -- 0
2014 -- -- 0
2013 -- -- 0

学校地址:

新校区:河北省石家庄市裕翔街26号;中校区: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东路70号

招生办电话

(0311)81668023

  • 院校介绍
  • 同省院校

介绍:河北科技大学坐落在太行山东麓的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1996年由河北轻化工学院、河北机电学院和河北省纺织职工大学合并组建而成,是河北省重点建设的多科性骨干大学。学校占地2617亩,建筑面积85.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9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亿元,图书馆馆藏文献191万册,收订中外文科技期刊2843种,建有中国学术期刊、外文科技期刊等各种数据库,数字化信息资源总存储量达10T。《河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均为河北省优秀期刊,自然科学版为中文核心期刊。学校现有教职工2453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332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684人,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380人。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共17118人,成人教育学生11383人。学校学科专业齐全,涉及工、理、文、经、管、法、医、教育、艺术等九大学科门类,基本覆盖了河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设有18个学院,63个本科专业,其中30个为河北省名校热门专业,通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金属材料工程、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等13个专业为本科一批招生专业;有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9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16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具有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有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7个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6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学校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河北省药用分子化学重点实验室”和“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制造公共实验中心”,是科技部主持的“抗生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维生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盟员单位;建有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即:国家环境保护制药废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河北省污染防治生物技术实验室、河北省药物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生产过程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现代集成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纺织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有化工制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生物科学与工程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化工制药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生产过程自动化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机械电子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此外,河北省分析测试研究中心、河北省高校化工中试基地、全国CAD培训网络二级网点等机构和河北省工程图学会等十几个省级学会也设在我校。学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逐步形成了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兼有基础研究的科研工作格局。近五年来,共承担国家“973”、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课题70多项和其他纵横向课题2000项,到校科研经费连年递增;获省部级奖励81项;取得鉴定成果513项;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成果266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名列省内高校前茅,是“河北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和“河北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单位”。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注重实践创新教育,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现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近五年来,学生科技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00余项,在全国“挑战杯”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多项活动和竞赛中获奖数量、层次均名列省属高校前茅,其中在2009年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中获得两金一铜的优异成绩。我校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10年位居省属高校前三名。学校积极实施对外开放办学战略。先后与省内外29个地方政府签定了科技教育全面合作协议;与36家企业共建了产学研合作基地;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65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教师培训、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实质性合作。目前,河北科技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正在“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办学宗旨的引领下,大力弘扬“进取、协作、奉献”的科大精神,兴业尽责,意气风发,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地方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学生信息: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共17118人,成人教育学生11383人。专业信息: 学校所设本科专业涉及工、理、文、经、管、法、医等七大学科门类,与河北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结合度较高。现设14个本科学院,59个本科专业(其中30个为河北省名校热门专业),3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39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9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河北省药用分子化学重点实验室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制造公共实验中心国家环境保护制药废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河北省污染防治生物技术实验室河北省药物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生产过程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现代集成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纺织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师信息:学校现有教职工2453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332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684人,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380人。著名教师信息:戴汝为,控制论与人工智能专家,云南昆明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工程控制论与最优控制的研究,攻克快速控制的计算难题;最早在国内提出并进行模式识别学科的研究,1981年把统计模式识别与句法模式识别方法。开展了人工神经网络在知识工程中应用的研究,用人工神经网络通过学习进行模式识别、联想记忆和形象思维,提供了模式描述与知识表达的统一模型,并进一步提出了用物理符号处理、定性物理、可视知识及人工神经网络等综合各种模型的知识系统设计,并在技术上实现。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男,生于1932年12月31日,云南石屏人,1955年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在中科院力学所师从钱学森教授从事工程控制论的研究。以后一直在中科院自动化所工作,现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60年代,他解决了用极大值原理解最速控制、终值控制的数值计算问题。70年代,他最早在国内开展模式识别研究。80年代初,他在美国普渡大学与国际著名模式识别专家K.S.Fu教授合作,把统计模式识别与句法模式识别结合起来,提出了语义、句法方法。80年代后期,他率先在国内开展了人工神经网络研究,并主持完成了“人工神经元网络软件包”,从而将模式识别和人工神经网络及形象思维联系起来,并应用于手写汉字的识别,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术思想。90年代,他从事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处理这类系统的方法的研究,把综合集成的构思用于模式识别,提出集成型模式识别的学术观点。戴汝为教授至今发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的论文近180余篇,是多种学术刊物的主编、编委。他于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93年至1998年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现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自动化学科评审组召集人等工作。目前他应聘为 清华大学 、汕头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近三十余所高校的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与青岛大学共建“系统医学与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1]。 编辑本段学术论文 近期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如下: 1.综合各种模型的专家系统设计 戴汝为 院士,《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Vol.2,No.1,2,1989。 2.一种联想式语言记忆模型(英文),《国际神经网络会议论文集》,美国圣地亚哥,1990。 3.中国在汉字识别方面取得的一些成就(英文),《国际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Vol.5,No.1,2,1991年。 4.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Hetasynthesis)-------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来自科学前言的报告》, 清华大学 出版社,1996。 5.认知科学进展,《自然科学基金》,Vol.11,No.1,1997。 6.由部件的动态模板引导下的联机手写汉字识别(英文),《国际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Vol.12,No.1,1998。 7.复杂巨系统科学——一门21世纪的科学,《自然杂志》,Vol.19,No.4,1998。 8.21世纪组织管理途径的探讨,《管理科学学报》,Vol.1,No.3,1998。 9.模式识别系统的集成,国际系统工程会议特邀报告,北京,1998。近年来出版专著两册:1.《智能系统的综合集成》,浙江科技出版社,1995。2.《汉字识别的系统与集成》,浙江科技出版社,1998。参与出版专著两册:1.《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浙江科技出版社,1996。2.《系统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2]。 编辑本段相关书籍 1、系统学与中医药创新发展 出版/发行时间:2008-04-0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戴汝为 ISBN:9787030212115 版次: 1、内容简介:21世纪发达国家从信息时代迈向“概念时代”,这为注重整体观念和形象思维的中国传统医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时代机遇。院士发展的特点是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医药的发展应该以人体复杂系统为基础,结合系统科学、认知(思维)科学、复杂性科学交叉研究;从系统学的理论高度,采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论;充分吸取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以人为主、人机结合,综合专家体系、古今中外相关的知识信息,集成计算机群的高性能,发挥其整体优势,从而于无所不在的网络空间构建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为中医药研究发展提供可操作的智能平台。本书可作为系统科学、认知(思维)科学、复杂性科学、中医药专业等领域的研究生教学参考书目,也可供这些领域的研究人员参考借鉴。 2 、社会智能科学 出版/发行时间:2007-01-01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戴汝为 ISBN:978-7-313-04594-2 内容简介:科学发展观要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智能社会化成为当前发展的特征。探索人类智慧的道路,从思维科学走向社会智能科学,是时代的要求,体现了人文与科技的交融。本书着眼于学科交叉发展,从思维及认知的观点出发,借鉴中国传统整体观念和西方还原论形成辩证的系统论和综合集成的研究方法,在总结人工智能及智能计算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人-机结合的智能科学和智能工程。作者在系统复杂性研究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与知识工程方法,应用先进的信息、互联网技术构建了“人一机结合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依托信息网络空间推出支持宏观经济决策的可操作平台,成为智能信息处理的有力支持系统。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人-机结合的智能信息处理理论,这就在技术层次和工程层次上为一门新学科“社会智能科学”作了准备。 戴汝为本书可作为思维科学、认知科学、智能科学及智能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供这些领域的专业人员参考借鉴。 3、 人工智能 出版/发行时间:2002-03-01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丛书名:高新技术科普丛书(第二批)作者:戴汝为 ISBN:7-5025-3553-5 版次:1 开本:1/32 内容简介:本书是“高新科普技术丛书”之一,作者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全书共分8章,分别介绍了基于规则的知识系统,人工神经网络,适应性智能系统,农业专家系统,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智能机器人,人机结合的智能系统。本书适合从事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方面工作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阅读[3]。

(点击展开全文)
官方网站
  • 学校类型:大学
  • 学科类型:工科
  • 隶属于:河北省教育厅
  • 大学实力
       硕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数量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学*;英语语言文学*;设计艺术学;应用数学;凝聚态物理*;植物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化工过程机械*;电机与电器;电路与系统*;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计算机应用技术;结构工程*;发酵工程;食品科学;药物化学;企业管理*;专业学位点(综合实力:D+);带*者为第十次增列学位点专业学位点工程硕士化学工程
>
网站首页  |  高考报考  |  职业生涯规划  |  课程辅导  |  出国留学  |  自助招生  |  成功案例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17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 IE6.0 以上浏览器 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 吉ICP备16007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