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地址:
广西南宁市大学东路188号
招生办电话
介绍:广西民族学院创办于1952年3月19日,原为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分院,1953年改称广西省民族学院, 1958年定名为广西民族学院, 2006 年 2 月 14 日,教育部批准我校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1958年在南宁人民公园,毛泽东主席接见学校各族师生代表; 1990年11月,江泽民总书记在温家宝等领导人的陪同下到学校视察,对学校的办学成绩和校园环境给予充分肯定和赞扬; 2001年3月,胡锦涛同志出访东南亚三国时,亲切接见了学校在越南、老挝讲学、留学的师生代表;朱德、陈毅、 阿沛·阿旺晋美、赛福鼎、李铁映、尉健行、司马义·艾买提、陈至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学校视察指导工作。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极为重视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将学校确定为自治区重点建设的五所高等院校之一,并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对学校实行共建;自治区党委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办好省部共建的广西大学和广西民族学院”。学校1993年获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党组“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称号,2005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先后2次荣获国务院和国家民委“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多次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1998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3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良好”等级。学校已经发展成为规模较大,学科门类较齐全,师资力量较强,基础设施较完备,办学效益较好,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且具有发展潜力的综合性少数民族高等学府。1、 办学规模较大,学科门类较齐全 现有普高全日制本科生 11564 人、硕士研究生 483 人。在 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理科、工科、农科、医科、商科 7 大学科门类中,学校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商科、理科、工科 5 个学科门类,其中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商科等 3 个学科门类是学校的主要学科; 现有硕士点 40 个, 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及授权点申报工作正在全面推进; 50 个普通本科专业; 1 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2 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1 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中国汉语水平考试 (HSK) 定点单位。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将学校确定为全国 10 个“中国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之一,教育部将学校确定为“海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资助项目执行学校”。2、 师资力量较强,教学科研水平较高 现有专任教师710 人,其中正高职称107 人,副高职称 256 人。具有研究生学历者 310 人,占教师总数的 43.6% 。有 14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教育部确定的高校骨干教师 1 人,广西优秀专家 1 人,广西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 4 人,入选自治区“十百千人才工程” 3 人,广西跨世纪人才 1 人,入选“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资助计划” 8 人,一批教师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及“广西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学校教师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成果丰富。1999 年以来,学校承担国家级课题 31 项,省部级项目 136 项;出版各类著作 268 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4633 篇,其中被 SCI 、 EI 、 ISTP 收录论文 96 篇(部);获各级各类教学科研成果奖 200 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 97 项。在 2005 年国家级教学成果评奖中,学校获得二等奖 3 项。《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进入中国百强社科学报和中国期刊方阵之列,在 CSSCI 中排名第 35 位,教育部名刊公示排名第 16 位, 2003 年曾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全国高校的学报中只有 7 家获此奖励, 2004 年,人类学栏目成为教育部首批确定的高校学报名栏。3、办学条件较好 现有校园面积 1079 亩,另有新校区用地 904.19 亩已基本落实 , 校舍建筑面积 33.81 万平方米(另有在建校舍建筑面积 5.48 万平方米) ,绿化覆盖率为 58.14% 。学校先后被评为南宁市最佳花园式单位、自治区绿化先进单位、全国部门造林绿化 400 佳单位。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 7364 万元,有图书资料 112.66 万册,电子文献资料 81.49 万册 ( 篇、件 ) 。图书检索、查询实现电脑化管理,设有电子阅览室和专业虚拟图书馆,师生可通过校园网在馆外查阅图书资料。4、开放办学力度加大,对外交流合作活跃 学校先后与苏州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关系。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等 20 个国家和地区的 50 多所学校和学术机构签订了交流和合作协议;与多个国家互派留学生。学校先后招收了来自 20 个国家的 2000 多名留学生,累计派出留学生 1500 多名。多层次的开放办学,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优化了办学模式与特色。5、教学质量较高,学生创新能力较强 学校教学质量较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2001 年、 2005 年自治区级教学成果评奖中,学校共获得一等奖 4 项、二等奖 6 项、三等奖 7 项。学生参加全国、全区各类竞赛,取得了较好成绩。在 1999 — 2005 年的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学校共有 2 人获特等奖, 9 人获一等奖, 26 人获二等奖, 51 人获三等奖;在 2005 年 全国大学生越南语口语大赛中,学校共有 2 人获得一等奖, 3 人获得二等奖, 1 人获得三等奖;在 2005 年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中,学校 获得 声乐 专业组二等奖 1 项,舞蹈普通组二等奖 1 项; 在 2005 年 “ 挑战杯 ”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获得哲学社会科类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经济组三等奖 1 项。在 2005 年全国高校珍珠球比赛中,学校男、女 珍珠球队 分别获得了男子珍珠球比赛冠军和女子珍珠球比赛亚军;在 2005 年天津国际大学生龙舟赛中,学校龙舟队夺得男子组 500 米 第四名;在 2005 年港城中越龙舟邀请赛中,学校龙舟队获得男子 1000 米 直道竞速比赛冠军。学生在校期间发表了大量作品,公开出版了一批文学作品集、调查报告集。6、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较高,社会声誉良好 一是学校被誉为培养民族人才的摇篮。建校 53 年来已培养了 65000 多名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门技术人才。不少的毕业生已成为颇有 成就的 教授、专家、学者、党政军领导干部。广西每个市、县(区)都有广西民族学院毕业生担任县处以上领导职务。更多的毕业生能长期坚持在民族地区和基层工作,他们以较强的能力、较高的素质,突出的贡献,为母校争得了荣誉。二是学校是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重镇,民族学学科是自治区级重点学科,研究成果丰硕。三是学校的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树起了“大写作”品牌,培养和造就了颇有影响的相思湖作家群。五是学校生源充足,成为学生高考报考的热门学校。2005 年录取的新生全部是第一志愿的考生,外语非通用语种基地班新生全部都是在重点线以上录取,其他各专业录取的新生均超过二本录取分数线 20 分以上 。六是毕业生就业率高。2003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 95.29% , 2004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 92.42% (其中,有 176 人被中直单位录用)。截止 2005 年 8 月 31 日 , 2005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 93.78%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先后对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成就进行了报导。办学特色与优势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 ,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利用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发展民族 学、东南亚语言学特色学科,推进学科渗透,着力于开拓性、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经形成了突出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学校坚持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政策,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根据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增设社会急需、适应性较强的新专业。开设双语(壮、汉)专业,强化民族文化交流,同时也拓宽学生的就业面。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不仅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掌握科学技术知识,还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了解我国特别是广西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民族语文、民族历史、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工艺美术、民族传统体育等内容纳入教学计划,设置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民族学、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文学、民族艺术、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比较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必修课或选修课。进一步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写作品牌”优势,加强写作训练,提升民族学生人文素质,学生写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加强。既懂得民族政策、又有较高写作能力的学生在民族地区受到普遍欢迎。加强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研究,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壮族、瑶族、汉族历史文化,壮族、瑶族语言文学等方面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并运用到教学中去。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毕业生服务民族地区,满足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人才的需要。学校毕业生大多数成为民族地区“回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优秀人才,成为当地各条战线的骨干。学校充分利用毗邻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以东南亚语言学为依托,发展特色学科,打造学校品牌。学校高度重视东南亚语种越南语、老挝语、泰国语、柬埔寨语本科专业建设,建立了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语源优势,采取独特的 3+1 培养模式( 3 年在国内学习、 1 年到语言对象国学习),培养高质量的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学校的越南语、老挝语、泰国语等本科专业以其较长的办学历史,独特的培养模式,较高的教学质量和较大的社会影响,成为学校生源最好、就业率最高、竞争力最强、最受社会欢迎的热门专业。学校通过亚非语言文学重点学科建设带动、辐射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以东南亚语言学为依托,增设对外汉语、旅游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艺术等与东南亚经济文化旅游相关的学科专业。这些学科专业的学生除学习本专业知识和英语外,还选修一门东南亚国家的语言,开设介绍东南亚有关国家历史与文化的课程,高年级的学生到东南亚相关国家学习 1 年或半年,使这些专业的本科生具有教育部规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还掌握一门东南亚国家的语言并对东南亚的历史与文化有较多的了解,具有比其他高校相同专业毕业生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在服务第一、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学校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师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分别派出非通用语种高级联络官(翻译) 19 名和 23 名,分别占同类人员总数的 61.3% 和 82.1% ;派出非通用语种青年志愿者 164 名和 230 名,分别占同类人员总数的 91.5% 和 96.3% ,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做出积极贡献。民族学学科群、东盟学学科群相互结合的建设,促进了学校民族性、地方性和国际性的统一与融合,构成了开放性的民族教育,强化了整体办学特色和优势。发展设想 学校的办学定位是:自治区重点建设的普通高校。立足广西,面向民族地区,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国际教育、继续教育,稳步发展民族预科教育,力争把学校办成在国内和东南亚地区有较大影响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民族大学。学校的办学思路是: 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为目标,以特色创优作为巩固学校发展的基础,以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以不断创新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动力,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拓展学校发展空间,突出“地方性、民族性、国际性”,逐步构建以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继续教育、国际教育互动共进、协调发展的办学新格局。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坚持办学规模与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力争到 2010 年,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全日制在校生发展到 15000 人左右。教学、科研力量明显增强:具有研究生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教师总数的 60% 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占教师总数的 50% 以上,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占教师总数的 20% 以上。硕士学位点增加到 40 个以上,争取 成为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教学和科研水平明显提高:自治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数量有明显增加,争取 5 年内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和课题 30 项以上,有相当数量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励;年均科研经费达 500 万元以上。办学基本条件更加完善:新增校舍建筑面积 15 万平方米,使校舍建筑面积达 54.55 万平方米以上;新增教学仪器设备 2400 万元,使教学仪器设备值达 9660 万元以上;新增图书 48 万册,使适用图书达 160 万册以上。该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九十。学生信息:现有普高全日制本科生 11564 人、硕士研究生 483 人专业信息:在 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理科、工科、农科、医科、商科 7 大学科门类中,学校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商科、理科、工科 5 个学科门类,其中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商科等 3 个学科门类是学校的主要学科; 现有硕士点 40 个, 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及授权点申报工作正在全面推进; 50 个普通本科专业; 1 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2 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1 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中国汉语水平考试 (HSK) 定点单位。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将学校确定为全国 10 个“中国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之一,教育部将学校确定为“海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资助项目执行学校”。实验室:教师信息:现有专任教师710 人,其中正高职称107 人,副高职称 256 人。具有研究生学历者 310 人,占教师总数的 43.6% 。有 14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教育部确定的高校骨干教师 1 人,广西优秀专家 1 人,广西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 4 人,入选自治区“十百千人才工程” 3 人,广西跨世纪人才 1 人,入选“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资助计划” 8 人,一批教师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及“广西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著名教师信息:
高考报考
高考报考描述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描述内容
个性化辅导
个性化辅导描述内容
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描述内容
出国留学
出国留学描述内容